“虫虫特攻队”消灭害虫保护农田
科技日报记者 李 禾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我国农业害虫种类多、分布广、危害大,据《中国农作物病虫害》统计,我国农业害虫多达840种。
为防治农业害虫,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又会带来农药残留超标、污染环境、人畜中毒等问题。为此,科学家将目光转向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农业害虫,开展“以虫治虫”。近日,武汉首次在街头大量释放异色瓢虫对付蚜虫,防治“栾树滴油”。
具有安全、有效、无农残等优点
生物防治技术是指用天敌昆虫、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农业害虫的技术。其中,天敌昆虫是指能通过捕食、寄生或其他方式,使农业害虫死亡或发育停滞、延缓的有益昆虫。
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(以下简称中国农科院植保所)研究员张礼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,在自然生态环境中,害虫和天敌相互制约,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,因而,人们可利用天敌昆虫来控制害虫种群。
张礼生说,生物防治技术具有安全、有效、无农残等优点,具备可持续、环保、简便与低能耗等技术优势,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,更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,保障蔬菜、水果、大宗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。
天敌昆虫已在田间大面积应用
据统计,自然界中的天敌昆虫种类十分丰富,按天敌昆虫种类归纳,被记录的有超过5000种。我国有记载的姬蜂科昆虫达900多种、蚜茧蜂科昆虫400多种、瓢虫380多种、寄生蝇约450种、捕食性天敌农田蜘蛛265种……
张礼生说,近年来,我国在农业害虫防治方面,较为重视利用天敌昆虫,大量饲养松毛虫赤眼蜂、大草蛉、七星瓢虫、小花蝽等天敌昆虫,并在田间大面积应用,有效地防控了农林害虫,降低了虫害损失,减少了农药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。
“对本地已经存在的天敌昆虫采取保育措施,可避免伤害天敌昆虫,促进其繁殖,控制害虫危害。”张礼生说,在麦田,为保护蚜茧蜂、瓢虫、草蛉等田间自然生长的天敌昆虫,在其高发期不打农药;在山东日照等地,田间撒播红麻等蜜源植物,为天敌昆虫臀钩土蜂提供糖类营养物,促进天敌昆虫种群数量增长,有效控制花生蛴螬的危害。
张礼生说,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研发出蠋蝽、益蝽等捕食性天敌昆虫产品,夜蛾黑卵蜂、短管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昆虫产品,通过两类天敌昆虫联合释放,在田间可显著控制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;山东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研发出南方小花蝽、明小花蝽等天敌昆虫产品,在海南、广西等豇豆主产区,总结出“防虫网+天敌昆虫”的治理模式,有效控制住了豇豆蓟马这种顽固性害虫,促进了生物防治技术的实践应用。
生物防治技术还需整体提升
经多年持续探索和协同攻关,我国研发了一批天敌昆虫产品,可工厂化生产赤眼蜂、黑卵蜂、瓢虫、蠋蝽等天敌昆虫,防治对象涵盖了我国重要农业病虫害类群。
但从总体上看,我国目前天敌昆虫的应用面积依然较小,据统计,连同天敌保育面积在内,约占耕作面积的2%—3%。
张礼生说,对农作物生物灾害开展绿色防治,实现“虫口夺粮”“防病增粮”等,应长期坚持不能松懈。特别是随着国民生产水平的提高,农产品安全和优质成为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。
不过,生物防治技术体系还面临诸多挑战。在关键技术方面,如天敌昆虫大规模生产技术、天敌昆虫与生防微生物联合互增技术尚需深入研究;在产品保障方面,天敌昆虫产品创制的技术,特别是天敌昆虫的规模扩繁及长期贮存技术还需整体提升;在应用技术方面,单项技术的科学组装、技术体系的实用化,是生产上的迫切需求。
“我国应抓住机遇,加快生物防治的科技创新。”张礼生说,具体来说,要依靠科技进步,拓展产品类群,革新繁育工艺,培育新兴产业,优化实用技术。